10月19日,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·上海市民篮球节“海派篮球文化推广季”在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二期启动。现场设置“上海篮球历史文化墙”和市民篮球节专属“CBA联赛上海久事男篮的邮币卡”展示,并以小型沙龙串联商圈、协会、企业三方声音,探索以篮球文化带动体育消费的新路径。


把活动放在商圈,是一次面向市民的“就近服务”。人流自然汇聚,市民逛街之余抬眼可见、抬脚可到,篮球的参与门槛被进一步放低。嘉宾对谈聚焦“文化—场景—商品”的融合落地,围绕“以赛兴城、以体促消、以文赋能”的目标提出务实做法,释放出将体育活动嵌入公共空间的清晰信号。
“篮球和商业的融合有天然适配。”上海市篮球协会副会长、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富祺在沙龙上说。以“三对三”项目为例,国际赛事标准本就鼓励在城市广场、商圈中搭建可视可及的比赛场地,紧凑、激烈、易懂,能够迅速带动人气。“我们在全市运营近200个篮球场,每年线下参赛者3万余名。赛事与场馆相互促进,形成从‘报名训练—参赛观赛—内容传播’的闭环。”戴富祺介绍,今年暑期在嘉亭荟举行的青少年三对三活动,带动商场人流稳步增长,“把‘第一次上场’变得简单,热爱就能留下来!”他说道。
商圈方看重的华城融,是“可体验、可复购”的新消费场景。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副总经理吕慧洁回忆,项目自2012年一期开业便在屋顶布局运动空间,此后持续引入运动类品牌与体验业态,逐步形成“活动带动—人气集聚—消费转化”的链条。“实景体验无法被线上替代。以往多场区级、市级活动带来客流明显提升,在活动期间相关运动商品销售同步增长。”她表示,商场将继续因地制宜设置亲子友好、女生友好时段,完善动线管理与秩序维护,在保障安全与不扰民的前提下,让市民愿意常来、愿意再来。
文化商品为“看得见的篮球记忆”提供了抓手。作为CBA联赛官方授权单位,上海瑆藏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雄分享了将球员故事“装进一张卡片”的做法。“一张卡就是一个瞬间。我们把内容做得及时、把呈现做得好看,让年轻人愿意拿在手里、愿意分享。”王健雄说,相关业务近两三年实现显著增长,许多年轻人因卡片走进赛场、与球员互动,在交换、签名与社交中自然融入篮球社区。“我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们先喜欢起来,更好地参与进来。”活动现场揭幕的市民篮球节专属“CBA联赛上海久事男篮的邮币卡”拼图,成为市民打卡互动的新亮点。
“上海篮球历史文化墙”和“CBA联赛邮币卡”展示互动区,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与。
从协会、商圈到企业,三方在现场形成共识:一是把场景搭稳。以“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”为导向,在社区、商圈、学校持续落下小而美、可复制的活动单元,让市民随手可达、随时可玩;二是把内容讲透。媒体平台深耕海派篮球的人物与故事,商圈与球馆推出新手友好课程与亲子体验,文化商品讲好城市记忆,形成“内容—场景—消费”的良性循环。
市民篮球节自2016年创办以来,解放日报联合多方持续推进“讲好篮球故事、带动广泛参与、提升大众认知”。从街区、校园到商圈,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只“看球”,更愿意“上场”。在“文旅商体展”融合促消费的大背景下,本市体育部门、行业协会、社会力量携手,把体育项目嵌入城市公共空间,把群众体育做在群众身边,用可感可及的微更新激活城市活力、释放消费潜力。
启动仪式上,8月在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举办市民篮球节系列活动中,表现优异的市民荣获“三分王”“技巧王”“一跃冲天”荣誉,现场揭幕“上海篮球历史文化墙”与“CBA联赛上海久事男篮的邮币卡”拼图,相关展陈与互动区域同步向公众开放。推广季还将走进社区与更多商圈,持续推出新手友好课程与城市打卡线路,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、在逛街途中就能走近篮球、参与运动、收获健康。
CBA联赛上海久事男篮邮币卡拼图揭幕
上海市民篮球节希望把篮球放进城市的日常华城融,让热爱有处安放,让消费有场景可循。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体育局、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办,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(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)、嘉定区体育局、解放报业(上海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